大多數(shù)火山噴發(fā)發(fā)生在世界海洋的底部,是看不見的。近年來,海洋學表明,這種海底火山活動不僅沉積了熔巖,而且還噴出了大量的火山灰。
Julius物理火山學實驗室負責人Bernd Zimanowski教授說:“因此,即使在幾千米厚的水層之下,這些水層會施加很大的壓力,從而阻止有效的除氣,但也必須存在導致巖漿'爆炸性'分解的機制。” -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馬克西米利安大學(JMU)維爾茨堡。
出版國際研究小組
由James White教授(新西蘭),Pierfrancesco Dellino(意大利)和Bernd Zimanowski(JMU)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現(xiàn)已首次證明了這種機制。研究結果已發(fā)表在“自然地球科學”雜志上。
主要作者是來自冰島大學的托比亞斯·杜里格(TobiasDürig)博士,他是JMU的校友,并且是JMU物理研究所的倫特根獎得主。在前往冰島之前,杜里格曾是Zimanowski教授和White教授的研究小組成員。
潛水機器人被送入1000米深處
該小組在新西蘭西北部的阿弗爾海山火山進行了研究,該火山位于海面以下約1,000米的深度。該火山于2012年爆發(fā),科學界對此有所了解。
該火山噴發(fā)創(chuàng)造了擴大到約400平方公里-大致維也納市的大小浮石顆粒的浮動地毯。現(xiàn)在,一個潛水機器人被用來檢查海床上的灰燼沉積。根據(jù)觀測數(shù)據(jù),詹姆斯·懷特小組發(fā)現(xiàn)了超過1億立方米的火山灰。
潛水機器人還從海底采集了樣本,然后將其用于JMU物理火山學實驗室的聯(lián)合實驗研究。
物理火山學實驗室的實驗
“我們將材料熔化并使其在各種條件下與水接觸。在某些條件下,會發(fā)生爆炸反應,從而導致人造火山灰的形成,” Bernd Zimanowski解釋說。將這些灰燼與天然樣品進行比較表明,實驗室中的過程必須類似于在海底1000米深處進行的過程。
Zimanowski描述了決定性的實驗:“在此過程中,將熔融材料放在直徑為10厘米的坩堝中的水層下,然后變形,變形的強度在巖漿從海床冒出時也可以預期。裂紋形成后,水突然噴射到真空中,然后水爆炸性膨脹,最后,顆粒和水爆炸性地噴出。我們將它們引導通過U型管進入水盆,以模擬水下的冷卻情況。”以這種方式產生的顆粒,即“人造火山灰”,在形狀,大小和組成上與天然灰相對應。
對氣候的可能影響
JMU教授說:“有了這些結果,我們現(xiàn)在對水下爆發(fā)性火山爆發(fā)的可能性有了更好的了解。”進一步的調查還應表明水下火山爆發(fā)是否可能對氣候產生影響。
“隨著海底熔巖噴發(fā),熔巖的熱量轉移到水中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。但是,在爆炸性噴發(fā)中,巖漿會分解成微小的顆粒。這可能產生如此強烈的熱脈沖,以至于海洋中的平衡流在局部甚至全球范圍內都受到破壞。”這些潮流對全球氣候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信息框:海底火山
陸地或島嶼上約有1,900座活火山。估計海底火山的數(shù)量要多得多。確切數(shù)字未知,因為深海尚未開發(fā)。因此,大多數(shù)海底火山噴發(fā)沒有引起注意。海底火山通過反復噴發(fā)而緩慢向上生長。當它們到達水面時,便變成了火山島,例如西西里島附近的活躍的斯特龍博利島或加那利群島的一些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