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境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。昭君出塞50余年間,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相處,邊境安寧,百姓免遭戰(zhàn)爭之苦,促進了漢與匈奴的友好相處,推動了漢匈兩族的經(jīng)濟文化和民族融合。
昭君出塞后,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(fā)動戰(zhàn)爭,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,從此,使得漢匈兩族團結(jié)和睦,國泰民安,“邊城晏閉,牛馬布野,三世無犬吠之警,黎庶忘干戈之役”,匈奴展現(xiàn)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,因為昭君不是一個北上匈奴的,她帶著中原所有的文化,所到之處,無不春暖花開,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,她讓一個太平盛世,在這一片不寧靜的天空中漫延開來,王昭君為實現(xiàn)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(yuǎn)嫁匈奴,開創(chuàng)漢匈間60年無戰(zhàn)事的和平局面。
王昭君的歷史功績,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,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,使?jié)h朝與匈奴和好,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,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(jié),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,她與她的子女后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(jié)做出了巨大貢獻,因此,她得到歷史的好評。
元代詩人趙介認(rèn)為王昭君的功勞,不亞于漢朝名將霍去病,昭君的故事,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(jié)的佳話,她不僅有驚人的漂亮,而且負(fù)有替漢家君王傳播光明和番寧胡的重大使命。
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西漢到了漢宣帝當(dāng)皇帝的時候,國力強盛。那時北方的匈奴經(jīng)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(nèi)部開始分裂相互爭斗,結(jié)果越來越衰落,最后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。其中有一個單于,名叫呼韓邪,稱藩歸附漢朝并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。漢宣帝死后,元帝即位,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,自請為婿。元帝同意了,決定挑選一個宮女賜給呼韓邪。
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漂亮的妻子,又高興又激動。臨回匈奴前,王昭君向漢元帝告辭的時候,漢元帝看到她又漂亮又端莊,可愛極了,很想將她留下,但天子又難于失信。據(jù)說元帝回宮后,越想越懊惱,自己后宮有這樣的美女,怎么會沒發(fā)現(xiàn)呢?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,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(yuǎn)不如本人可愛。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?原來宮女進宮時,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,而是由畫工畫了像,送給皇帝看,來決定是否入選。當(dāng)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,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,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。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中意,不愿送禮物,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。為此,元帝極為惱怒,懲辦了毛延壽。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,騎著馬,離開了長安。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(fēng),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,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。
昭君慢慢地習(xí)慣了匈奴的生活,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,并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。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,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?zāi)?,并奉為神仙。昭君墓即青?!?/p>
后為避司馬昭之諱,昭君改稱王明君。
來源:高三網(wǎng)
能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,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“絆腳石”。這樣,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,相信通過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 有什么影響這篇文章能幫到你,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,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。